「中國神獸」入侵日本?頭頂怪角,長得像鹿、「聲音像狗」,把日本人折磨慘了
2023/04/15

最近有種動物讓日本人腦袋都大了, 它們習慣在深夜鳴叫,獨特、深幽的叫聲讓村民感到十分恐慌,總以為是什麼野獸出沒。 等到了白天,這個動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但居民院子里種的菜可倒了大霉了,被啃的亂七八糟。

居民們「哭」聲一片。當地部門在進行調查后發現,這個強盜竟然是「鹿」, 它的學名叫「小麂」,一般稱為「山羌」、「黃麂」,它們長的比較像梅花鹿縮小版,但它溫柔的外表下藏著令人恐懼的叫聲,這種聲音有些像犬吠,半夜突然來兩嗓子,當地居民可承受不住啊。

小麂

小麂還是個大吃貨,它們不挑食,竹子、種子、樹皮、落葉都可以,偶爾也違背一下原則吃鳥蛋,曾經有報道說小麂還會偷吃獵套中環頸雉。但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紅薯葉, 只要小麂看到了紅薯田那就撒開了歡,日本千葉縣每年因此都損失120萬日元。

該縣的小麂數量已經達到了4萬只,小麂們沒事就在村里溜達,有時候還進城瞧一瞧,整個一無業游民的狀態。 有研究人員稱,如果再不加控制,東京的紅薯葉也要被它們啃光了。

因此小麂榮登日本入侵名單,和浣熊做了朋友。同時它們也屬于最小的麂類,個頭不大不超過一米,體重也就二三十斤,正因如此,它們看上去也沒有梅花鹿那種高貴的氣質,而給人一種憨憨的感覺。

與馴鹿雌雄皆有角不同,雄性的小麂才會長角,但它們的角也有些小巧了,不僅角很短,而且兩個角還向內扣。所以小麂打架一般都不用角而是選擇用尖尖的獠牙進行攻擊。它們一般只會因為領地問題和其他動物產生沖突, 尤其是雄性的小麂,它們的領地意識很強,它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領地,但不容忍其他的小麂擅自出現在自己的領地中。

小麂常在清晨和夜間行動,白天躲起來睡覺不敢見人,行動時也不拉幫結伙而是獨自覓食,按理說江湖中的獨行俠客都是勇敢、膽大的,但小麂屬于是重度社恐群體。 身為國家三級保護動物的它們,生性膽小謹慎,十分怕人,有點風吹草動就逃之夭夭。

之前長沙某村民在山林中發現一只被野獸夾困住的小麂,隨后撥打求助熱線對小麂進行救治,但經過五個小時的救助,這只小麂卻永遠的離開了。 工作人員推測是救助過程中,小麂因為膽小,害怕人類而受到應激反應,導致局部組織缺血死亡。

如果你在林中發現了受傷并不嚴重的小麂,對它們簡單包扎,就地放生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日本的小麂發出叫聲很有可能是被人嚇到了,而人類又被它們的叫聲嚇到了,循環往復,咱也不知道誰嚇了誰。

小麂的懷孕時間較長大概八個月左右,而且每胎只能生一只小麂。如此長的孕期為什麼小麂繁殖的還這麼快呢?

因為小麂不像一般的動物有特殊期,它們全年都可以繁殖后代,但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8—10月為幼仔出生的最高峰,而春季 4—5月為次高峰。而且在一胎出生三四天后,小麂媽媽可以馬上懷上第二胎, 就這樣雌性小麂一直處于懷孕、生孩兒、懷孕、生孩兒這麼一個無縫連接的狀態,雄性小麂在9個月后就能進行繁殖了, 這就導致小麂的數量突飛猛進。

那麼小麂是怎麼遠渡重洋跑到日本撒歡的呢?

日本最初把小麂從中國運到日本只是為了豐富一下日本動物園的品種。萬萬沒想到,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一家動物園因受到台風侵襲,柵欄壞了,十幾只小麂就跑了出來,開始組建它們的大家族,它們的使命就一個字「生」,外加上在日本它們沒有天敵 ,2010年的時候日本的小麂數量就高達3000只,盡管日本絞盡腦汁進行驅逐也未見成效。

既然小麂的繁殖速度這麼快,為什麼在中國卻不常見呢?

主要是因為國人太能吃了。上世紀末,捕獵者大面積捕殺不是保護動物的小麂,他們不是想扒了小麂的皮就是想吃小麂的肉,而且小麂生性膽小很好抓,在當時吃小麂也是很常見的。

但在2000年8月小麂已經被列入「三有動物」,任何人進行捕殺都是違法的。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湖南瀏陽市兩男子通過制作「套繩陷阱」捕殺了四只野生小麂進行食用,并將未吃完的小麂進行售賣,違法獲得1500元。二人隨后喜提六個月牢獄套餐,并罰款15000元。

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野味的享受欲也在不斷增強。既然野生的小麂不能吃,有些養殖戶便開始了人工養殖小麂, 小麂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且售價高,一斤人工小麂肉達到百元,這給養殖戶帶來了不小的收益。

但2020新冠開始肆虐,有研究表明,許多新發現的傳染病都與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有關。隨后國家出台禁食野生保護動物條例,小麂就被列入其中,目前,即使是個人養殖小麂也是被禁止的。

總之,食用野生動物是有極大風險的,況且憨頭憨腦的小麂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有了它,森林才有活力,植物才會更趨于平衡,我們更應加以保護。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