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產劇的尺度一直有個底線。
但是,底線到底在哪里,很難有個準確的衡量標準。
在2004年,其實是國產劇的一個分水嶺。
早前,諸如「掃黑劇」、「法制劇」、「反腐劇」都呈現了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方面,故事取材真實案件,把真實性放在了第一位。
另一方面,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毫不避諱地展現[大尺度]場面。
然而好景不長,太過于大膽地拍攝,導致這類國產劇被禁播了長達10年之久。
最近有一部國產劇,不僅取材于真實案件,而且沒想到尺度真敢拍。
故事改編自數年前轟動全國的案件,整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雷星宇的母親從商多年,經營著一家公司,由于經營狀況并不好,欠下了很多債務。
某天,催收人員找上了門,威脅雷星宇母子說道:」今天我必須拿到錢。「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上門催債,但雷母每次都以沒錢為由,將對方打發走了。
然而,這次討債的人,卻沒有以往那麼有耐心,絕對給一點顏色瞧瞧。
他先是言語侮辱,然后到處破壞,最后還動手動腳。
反正一次比一次狠,不斷踐踏母子倆的底線。
後來,雷星宇看著母親受辱,終于決定不再忍受,拿著刀朝著對方沖了過去......
最終,小混混流血過多身亡,而雷星宇因殺人被逮捕。
在法庭上,法官認為他是故意傷害,但是雷星宇卻堅持認為自己是正當防衛。
面對兩種不同的結果,雷星宇質問在場的所有人:
「如果妳們的母親被人侮辱,妳們受得了嗎?」
站在雷星宇的角度,他到底是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
這部劇,或許會告訴妳真正的答案。
很少能見到有國產劇,敢啃法制題材這塊「硬骨頭」。
作為一部法制劇,《底線》沒有玩過多的套路,而是把「真實」放在第一位。
劇集在拍攝時,制片方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給出的意見是——「不用做任何刪減」。
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創作者更大的自由,選取的案件都是當下的社會熱點。
一、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尺度層層加碼,故事沒想到真敢拍
《底線》的第一集剛開場,就為觀眾真實還原了「辱母殺人案」。
這樣的尺度,放在開篇需要很大的勇氣。
故事并非單線敘事,而是采取了「辱母殺人案」和「主播猝死案」兩起案件齊頭并進。
女主播駱優優,是一家網紅公司的員工。
公司為了賺錢,每天要求她超負荷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沒過多久,駱優優在一次直播中,突然毫無征兆地倒地,再也沒有醒過來。
經過診斷,駱優優是因為勞累過度,猝死了。
事情發生后,駱優優的母親想要為自己的女兒討個說法,并要求賠償。
然而,公司這邊只愿意賠償6萬元,原因是根本沒和駱優優簽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勞動合同。
于是駱優優案件中的核心矛盾點出來了,網絡主播和經紀公司之間,是否構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
然而經過調查發現,駱優優去世前,曾經向公司提出要休息3天,公司這邊也同意了。
可是,她這三天并沒有休息,而是被父母安排去主持婚禮。
原來,她的父母為了給兒子結婚買房,逼著向女兒要錢,無奈之下駱優優只好利用一切時間,想盡辦法賺錢。
看來,事情遠沒有表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
隨著劇情的推進,一起接著一起的真實案件,逐步展現在觀眾面前。
一個比一個尺度大,一個比一個有爭議性。
這些真實的案件,把《底線》的尺度拔高到了另一個層次,深度挖掘了案件背后的社會現實。
二、故事有溫度,尺度更真實,這樣的國產劇有看頭
全劇總共40集,以「大案套小案」的形式,串聯起了整個故事。
隨著劇情穩步推進,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案件,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為了拍好這部劇,導演和編劇整整構思了3年。
從成千上萬個案件中,挑選出了「主播猝死案」、「辱母殺人案」、「醉酒死亡案」、「奶茶加盟案」、「被閨蜜男友殺害案」等十大案件,涉及方方面面。
既有刑事和民事的新型大案,也有社會民生的矛盾糾紛案。
僅從故事上來看,《底線》是一部很有想法的法制劇。
不過,由于故事涉及到很多法律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很多情節觀眾都很陌生,難免會有些難以看懂。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底線》的切入點很巧妙,做到了「深入淺出」。
一邊幫助為觀眾科普相關知識,另一邊用真實案件進行講解。
比如劇中的「職場性騷擾案」,先是還原案件的經過,上司對女下屬動手動腳。
結果,受害者不僅沒有討回公道,反倒是還遭遇了網暴。
在這種絕望的處境下,《底線》會教妳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至于觀眾最關心的問題,劇集的尺度主要還是為了劇情服務,所以并沒有太出戲。
故事用這些真實生活中發生過的案件,讓觀眾有著更強的代入感。
一方面是給那些不法分子敲響警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大眾的法律意識。
三、尺度背后,是法與情的碰撞,《底線》與同類型的電視劇差別不小
《底線》從復雜的案件入手,以司法角度剖析問題的本質,而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有情與法之間的拉扯。
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特別是對于情和法探討,到底誰該居于首位,一直是觀眾爭論不休的話題。
就拿開頭那起「辱母殺人案」來說,很多人都選擇站在雷星宇,認為法律需要有溫度。
但是從法律真正的角度,正當防衛的判定,有極其嚴苛的條件。
所以,關于類似的案件,一直沒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
既然如此,難道當壞人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時,我們就不能做出任何反抗嗎?
這樣看來,法治建設這條路,依舊任重道遠。
作為一部法制劇,《底線》將一些舊案重新翻出來,是想從法律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案件,給觀眾提供一個前所未有過的看待問題的角度。
自《底線》開播以來,目前播出8集后,成績還算可圈可點。
收視率、熱度、網絡播放量,都拿下了第一的好成績。
總的來說,《底線》作為一部法制劇,它本身自帶嚴肅性,背后所承載的普法意義也很重大。
一次犯罪不過污染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卻是污染了水源。
劇如其名,真正的底線,就是在黑暗中,追求公平正義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