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官媒點名批評,11.4億閱讀,揭開「巨嬰們」的遮羞布,別太可笑!

黄朔 2023/03/13


Sir本來已經很少看熱搜,雞毛蒜皮的事也能爆,太無聊了。


但這個話題還是忍不住想說幾句。


首先它出現的方式就挺特別:


由官媒發起,然后主流媒體迅速跟進。


一個5.7億閱讀,數萬次討論。


一個11.4億閱讀,十萬加參與。



看這熱度,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聊什麼國家大事。


但輿論中心,其實就一句話。


小孩子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



這,也值得上個熱搜?


但看著看著。


從話題下邊的網友評論。



到主流媒體的發聲表態。



逐漸有點回過味來……


這個熱搜。


以及它背后的事件。


似乎又一次,正滑向那個我們討厭的方向。



01


話題關鍵詞其實就兩個:


小孩子爛梗


Sir一個個說。


「爛梗」,首先就是個讓Sir討厭的形容。


什麼是梗?


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很單純,植物的枝或莖;在使用中,會有一些化用,如梗直、梗塞、梗概……


但在網絡上,這個詞已經完全是另一種意思。

在網絡用語中,是「哏」(gén)的訛字,指代「笑點、伏筆,或是有特別指涉含意或諷刺意涵的東西」。——《百度百科》


脫口秀演員徐志勝,在客串史策王皓的喜劇小品時,就用「一個梗都沒有啊」,來吐槽過他倆對話的無聊。



梗,來自相聲里「哏」的誤用,指代的就是某種讓人發笑的東西。


它可以是幽默的,也可以是帶諷刺意味的。


但有一個關鍵的要素,是


一個梗讓人發笑的前提,就是這個梗背后的信息,聽到這個梗的人知道、了解。


所以這便有了兩個條件:


1,要了解這個梗的內容;2,覺得它好笑/幽默/諷刺……


這對于一個梗的傳播,缺一不可。



那,爛梗又是什麼?


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不能讓人發笑的東西」。


但凡你覺得這個梗,這個笑點,沒法讓你笑,不論它是太高雅還是太低俗,太先鋒還是太過時,又或者只是你不了解……


它,就是爛梗。


(為了防止被杠,Sir必須也加一句,這里的梗,不涉及違法犯罪之類的極端情況)


對,每個人都有對爛梗的定義權。


包括官媒和大眾輿論,自然也包括,孩子。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這個事件。


當媒體義正言辭地指出,小孩子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引發了網友廣泛的共鳴:


什麼「雞你太美」啊,「報giao老師」啊,「老六」啊……


這一系列的網絡語言入侵孩子的生活,引發了網友們的普遍擔憂。


它既事關孩子教育,也關乎個人喜好。


所以瞬間就引爆了這個討論。


尤其是,因為對孩子教育的擔憂,開始呼吁要管制,甚至整治這些爛俗梗……



但。


拋開那些主觀偏見。


這些梗,真的是爛梗麼?


可能是。


但更可能的,是孩子們說的,只是你不喜歡,甚至只是不了解的東西。


這個問題,是不是就變成了:


在指責孩子說爛梗的時候,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越來越無法理解現在小孩子的笑點在哪了。



發現沒有,朋友們?


與其說這是一個爛俗網絡文化影響孩子成長的問題。


不如說, 它首先更像是一個代際溝通的教育問題


在大部分人一看到這種事就覺著不對,本能地想去阻止孩子們接觸它的時候,有沒有人去思考:


孩子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梗?為什麼會覺得它們好笑,幽默?


當然可以說孩子們心智未成熟,見識少,容易受蠱惑。


但如果換個問法,可能就扎心:


他們為什麼不喜歡父母想讓他們喜歡的東西?


沒法教好孩子。


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Sir替你們回答吧。


力不從心


因為當下這個時代,尤其在教育這塊兒,很多事早就已經超出了家長和老師們的控制能力。


指責孩子說爛梗。


這不僅是用教育恐慌來包裝個人喜惡的問題。


也是成年人在這個時代對控制力減弱的一種焦慮和逃避。



02


Sir第二個討厭的形容,就是 「孩子」


我們總說許多專家說話有「爹味」。


爹味從哪來?


——不是專家愛說教,而是所有話題只有說教, 卻沒有給予反對聲音任何討論的空間。


孩子,往往就是公共輿論中被忽略的,弱勢的一方。


在2023年的今天,想要讓孩子不去接觸互聯網,是不可能的。


所以管制爛俗梗的需求,看起來理所應當且義憤填膺的:


為了孩子,必須凈化網絡環境。


可這個事吧,仔細想想又挺怪的:


因為相對于整治互聯網,更值得警醒的,不應該是把孩子扔給短視訊的行為,比如抖音育兒,短視訊育兒麼?


尤其是。


我們可能一邊在高估這些梗的傷害性。


同時一邊也在低估這種管制的副作用。


Sir前面介紹過梗的含義,可即使在網絡時代,它也不是剛剛出現的。


有好幾個類似的概念,早就存在于網絡中:


比如,網絡流行語。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使用了「給力」這個詞。


這是網絡流行語「登堂入室」的標志性事件,也是當年的討論最多的文化熱點。



而盤點一下近十年來流行語,相信時至今日,很多人看到都能會心一笑:

打醬油、李剛、坑爹、hold住、正能量、你幸福嗎、躺槍、高富帥、壓力山大、我去年買了個表、幫汪峰上頭條、且行且珍惜、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也是醉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們城里人真會玩、我想靜靜、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小目標、葛優躺、老鐵、錦鯉、杠精、skr、佛系、C位、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是個狼人、雨女無瓜、996、帶貨、集美、YYDS、絕絕子、內卷、破防、躺平、干飯人、凡爾賽、爺青回、芭比Q、針不戳……


這些保存了網絡記憶的流行語,其實就是「梗」的另一種形態。


它們中間,有些已經沒有人再使用了。


而有些,已經成功躋身互聯網語言,甚至成為日常交流的常用語。


換句話說。


每個梗都有自己的生命值,有時效性,會自動淘汰,消失。


但是,每一個成功留存下來的梗,毫不夸張地說,都是中文生命力的表現。


這甚至不止于互聯網。


不信Sir出些考題:


宮廷玉液酒,下一句是什麼?


大錘多少,小錘多少?


……



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到這些點。


而這個過程,不僅是春晚舞台。


不信看下邊這些影視作品的名場面,也是梗的一種形式,甚至在某些程度上,由此衍生的各種圖文表情包,已經成為了中文互聯網語言交流的組成部分。



那它們,是不是也是爛梗呢?


答案不言自明。


Sir也絕對相信:


可能就是有人不喜歡這些,不覺得好笑,覺得無聊,覺得無趣。


完全理解。


因為對于梗的理解,本身就是極其主觀的事情。


真正有生命力的梗會進入到文化里。


那些沒有生命力的梗,不可能留存太長時間,除非某種意外。


就拿被點名的「雞你太美」這件事來說。


這是一個幾年前的互聯網惡搞梗。


藝人蔡徐坤,在一段唱跳視訊里,唱「只因你太美」這句歌詞的時候,因為發音比較接近,就被一些網友指出這個發音像「雞你太美」。



只因=雞,就成了一個梗。


配合當年藝人粉絲與網友的掐架,二次創作類鬼畜短視訊病毒式的傳播,這個梗因此火遍互聯網。


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如果不是這次官媒點名,這個梗的生命力已經接近尾聲。


而點名之后,卻再度爆火。


可一個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那些表態支持的網友,很多都默默用了另一個方法去發散:



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眾口難調的問題。


有支持就有反對。


有喜歡就有討厭。


可是。


從不喜歡,到無感,到看不慣,再到支持管制,最后到要求封殺之間。


每一步,都應該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任何想要大跨步,試圖搞一步到位,一勞永逸,一刀切的行為。


都值得讓人警惕。


哪怕,是以孩子的名義。



03


以孩子的名義。


最著名的那個事件,在游戲領域: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報道,直接推動了當時國家出台嚴格的監管措施。


重創了起步階段的國內游戲市場。


尤其是,把游戲和電子海洛因打上了標簽,影響了全社會對于游戲產業的認知。


玩游戲,就是自甘墮落,是玩物喪志。


從游戲玩家,到行業從業者,都由此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


時至今日,在游戲已經成為了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戲產業已經走進社會主流視野,電子競技甚至成為體育正規賽事,選手們為國爭光的時候。


依然有人把它稱作「精神鴉片」,對它嗤之以鼻。



對此,Sir只能說: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因為任何稍微理智的人都清楚這個邏輯:


小孩子沉迷游戲這個事,問題從來不是游戲。


沉迷啊。


沉迷課外書,沉迷打球,沉迷看電影、電視劇,綜藝……對于孩子來說,哪一件不會影響學習呢?


但在一些家長眼中:


為了孩子好,就可以成為(禁止游戲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千瘡百孔,只是他們自身教育失利的遮羞布。


就像《萬箭穿心》里,李寶莉始終沒有明白,兒子為什麼這麼恨她。



是她真不明白,還是她假裝不明白?


電影沒有給答案。


但這種心態,實際上指向了中國式家長的某種共性:


用孩子的學習成績,判斷自己的付出價值。


本質上也是一種自我感動。


所以回頭看待這個話題之初。


指責孩子被爛梗問題影響,引起廣泛爭論。


掩蓋的,也是家長自己對這個時代的孩子使用互聯網這個問題,難以掌控的無力感。


而孩子們用梗來交流的方式,不也是一種對話語權所有者的反擊?


要解決這個問題。


真正落腳點。


不在于爛梗,也不在于孩子。


而是, 邊界


像Sir上面所說,什麼是爛梗的問題,誰來界定爛梗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家長擔心焦慮的問題。


本質上,就是一點:


網絡也好,文化也好,教育也好, 我們是否有信心把那條邊界劃清楚?


比如網絡。


亂象叢生,文娛產品質量層次不齊,需要管理。


沒有任何問題。


但管理,應該有制度,有章程,有規范,有細節,而不應該是出于「某些人的不喜歡」,「某些家長的擔心」。


就算處理,也應該是因為「觸犯規章制度、法律條文」,不應該是因為「引發爭議,草草處理」。



比如教育。


相對于一刀切式的管理,我們應該做的。


是如何在孩子與互聯網之間,建立起一道屏障,責任應該如何劃分。


互聯網平台是否應該設置更嚴苛的年齡門檻,準入機制。


手機廠商是否應該設定未成年模式,管控互聯網的使用和應用的安裝。


家長是否應該堅守底線,控制孩子上網時間,而不是把他們全扔給短視訊。


而監管部門是否更應該站出來,嚴厲限制,打擊越過邊界的行為。


……

對,以上這些,每一步做起來都很難。


尤其是相比一刀切的從源頭進行打擊,實行起來要困難得多。


那還為什麼要舍近求遠呢?


再看看那些評論:



每一次對權力的呼吁。


對「管管」的需求。


看似是義正言辭,但仔細想想,不過是,想假借公權力施暴。


來掩蓋對自身責任的逃避。


這麼看來:


大人們愛搞的爛梗,或許更多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