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筋水泥的人類世界之外,地球上仍然保存著奇妙的、人跡罕至或未經探索的地方、物種和自然現象。
懸蛇洞
地球彼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中心深處的洞穴中,每天晚上,成千上萬只中美洲須蝠(Pteronotus parnellli mesoamericanus)在冷冷的月光下,猶如潮水噴涌而出,以周圍森林中的飛蟲為食。
洞口的「人流量」如此之大,仿佛城市主干道上的車水馬龍。雖然蝙蝠們的出行不會像二環那樣擁堵到靜止,但速度難免下降。
這里,暗藏殺機。
若要給這個似乎完全屬于蝙蝠的住所起個名字,會叫它:懸蛇蝙蝠洞。
守株待兔的襲擊者
墨西哥夜蛇(Pseudelaphe flavirufa)被這些彷佛無限供應的飛行哺乳動物所吸引,洞穴對它們來說,就像一條回轉壽司軌道,食物源源不斷。
墨西哥夜蛇
夜蛇是游蛇科、錦蛇屬,算是一種鼠蛇(無毒),成年體長1.8-2米。它們放棄了在地面追掏老鼠的生活,把目標轉向了這些「會飛的老鼠」。
夜蛇爬上洞穴墻壁,在凹凸不平的墻壁和天花板的縫隙中懸掛,就像小時候街邊那些小賣部門口掛起的珠串子。
卷珠簾?
夜幕下,蝙蝠們傾巢而出,互相間的碰撞是司空見慣的,蝙蝠們并不在乎。
夜蛇懸掛在那里,等待著,某只軌道出現偏差,或被同伴撞擊后飛到足夠近距離的蝙蝠,然后打出幸運的致命一擊。
極低的成功率
洞中一片黑暗,這些住在蝙蝠洞穴的夜蛇基本上完全失明、失聰。
而蝙蝠的飛行速度至少在50公里/小時。
科學家到今天也沒弄清楚這些又聾又瞎的夜蛇是依賴什麼來計算蝙蝠的飛行軌跡,再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甩出攻擊的。
「瞎蒙」
初步猜測,這種在進化過程中,幾乎完全依賴吃蝙蝠為生的夜蛇,很可能利用舌頭的擺動來感受蝙蝠飛行時的空氣振動,剩下的就靠「瞎蒙」。
它們捕獵的成功率相當的低,在自然界中,低到令蛇類同胞所不齒。
在蝙蝠洞穴里,科學家們觀察、并記錄下——一條疑似年輕、經驗不足的夜蛇,掛在那里,在一小時四十分鐘內進行了200次不成功的襲擊,才最終吃到一只蝙蝠。
蛇中之恥
成年、經驗豐富的成年蛇,成功率會有所提升。
無獨有偶
這種看似不尋常、又低效的狩獵策略實際上并不罕見。
在世界各地大型穴居蝙蝠的棲息地,至少有20種親緣關系非常遠的蛇,會進入洞穴捕食蝙蝠為生。
顯然,即使打出一擊就抓住一只會飛的蝙蝠的幾率可能很低,但蝙蝠的量足夠大(大型洞穴里,幾十萬只是有的),洞穴里也沒有敵人,有耐心的蛇會喜歡這樣的環境。
于是,蛇逐漸適應了黑暗的洞穴,和其中的物種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寫在最后
宅在洞穴里對蛇來說有三大好處:一年四季溫度恒定;每天足不出戶,守株待兔等著獵物送到嘴邊;在這里,它們就是老大,沒有任何天敵。
食物夠,就宅到地老天荒吧。坐井觀天,也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