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黃渤慘遭滑鐵盧4.5分?當年草根逆襲影帝,現在卻上不了台面?

黄朔 2023/02/20

娛樂圈失蹤案之:


黃渤去哪了?


昔日頂流,始終刷不到觀眾的存在感。


新劇《打開生活的正確方式》豆瓣4.5。


貢獻出又一個東八區式YY男主。


賢惠老婆伺候,美艷前女友惦記,年輕實習生投懷送抱……


男人四十,難啊!



收視率也是跌到路都不見。



當然黃渤不會「失蹤」。


翻開作品表,你仍然能看到許多眼熟的電影名。


但就是第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黃渤在里面演了啥?


或者……他真的演過這部片嗎?



時間倒推回2014年,黃渤搭檔星爺,《西游降魔篇》拿下票房冠軍,新一代喜劇之王冉冉升起。


在那段時期,黃渤的電影還有陳可辛的《親愛的》,老搭檔寧浩的《無人區》和《心花路放》,以及牽手女神林志玲的《第101次求婚》……


奇幻,喜劇,愛情,全面開花。


有媒體直接問:


你能超越葛優嗎?


在當時看來,這樣的期待似乎馬上就能兌現。


而今天,「下一個葛優」我們還要等待多久。



01


對比黃渤和葛優,的確能看到許多重合點。


都是國民笑星。


都演技過硬。


一個是「第五代」的最愛,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之間,葛大爺無縫切換,自由流通。


一個玩轉「第六代」,管虎、寧浩,誰用誰說好。


葛優演過《活著》。



巧了,黃渤也演過話劇版《活著》。


搭檔袁泉


如果說葛優代表的是京派小市民,平凡中帶點優越,嘴貧中又有點深刻和深情。



那麼黃渤的出現,更像是這個世紀前十年互聯網的文化面貌。


更草根。


更惡搞。


2006年,現象級國產喜劇《瘋狂的石頭》,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操著一口山東話的盜賊黑皮。


也好奇起這位叫黃渤的演員,真的不是臨時從工地拉來的嗎?



因為獨特的氣質,略帶喜感的長相和自然的演技,黃渤很快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王者賽道。


北漂的經歷讓他自帶一份草根的韌性和小人物的活泛。



而早年作為搖滾圈人士,他身上又帶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叛逆與瘋狂。



毫無疑問,與寧浩的黑色幽默有著絕佳的適配度。


2006年到2009年,兩部《瘋狂》系列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讓寧浩和黃渤從名不見經傳,迅速躋身業內前列。


黃渤紅了,但是有一個問題:


他太定型了。


丑角,諧星,一說到他觀眾腦子里自動出現荒誕的搞笑形象。


很長一段時間的殘酷事實是,一個演員身上的喜劇標簽太醒目,是不太容易受到認可的。


這時候,黃渤得到了一個更能證明自己演技的機會。


老朋友管虎導演的《斗牛》。


這部電影成了一場黃渤的個人表演秀,也讓他拿下金馬影帝。


黃渤的表演,已經脫離了喜劇表演的框架,顯示出深厚的功力。


大家突然發現,大銀幕上的黃渤除了能讓人發笑之外,還能如此高能地挑動大家的淚腺。



而這個角色更大的難度在于,大部分的時間里,黃渤只能和一頭牛演戲。


如果之前黃渤演戲更長于自由,那麼自此他學會了更重要的一課,控制。


牛自然是不會好好配合人的,會有各種各樣的狀況。


一日日和牛相處下來,吃盡了苦頭,也突破了自己。


其實《斗牛》那個戲

是突然告訴了自己

控制的重要性

你要控制跟牛之間的關系

腦子其實一直在角色里邊

理性感性中間來回跳躍



那時的黃渤很幸運。


盡管成名晚,但成名后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一是能碰到豐富的角色來跳出舒適區。


二是演員能夠得到的資源與認可,來自整個華語電影圈。


2013到2015年間,黃渤大概是內娛最風光的男演員。


票房高,質量也不錯,各個類型都能駕馭, 黃渤大有接班葛優之勢。


△ 葛優牽手舒淇,黃渤抱走志玲


除了喜劇和演技。


黃渤的人氣還來自于他呼應了當時時代的一個主題:


逆襲。


屌絲渴望逆襲。


草根出身,個子不高,長得不帥,不是科班,但憑借著努力和實力登上頂級男星的寶座,從諧星進化為國民影帝。


在那個尚還相信無限可能的時代,黃渤成了最佳代言人。


試想一下,在15年左右電影行業急速擴張,攻占廣大鄉鎮的過程中,還有比黃渤更加合適,更能扛票房的演員嗎?


2014年,黃渤第一次登上春晚。


他穿著連體工裝,獨唱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歌詞滿滿都是夢想。



于是也就是在2014年《心花路放》的記者會上,記者問出了那個非常夢想的問題:


你能超越葛優嗎?



02


今天我們更容易馬后炮地說一句:


難了。


論國民度,個性與星光,商業價值,巔峰期的黃渤都可與葛優一比。


可追不上的差距就在,他們是從不同的跑道上起跑的。


刷國民度的作品,葛優遇上的是國產情景喜劇的高峰之一《編輯部的故事》。


拿獎項的作品,葛優遇上第五代的創作創作巔峰期,憑借《活著》成為亞洲第一個戛納影帝。


1997年,葛優又遇到了演藝生涯最重要的另一位導演,馮小剛。


《甲方乙方》,當年以3600萬票房奪得年度中國電影票房冠軍,重振了好萊塢沖擊下國產電影行業的信心。


葛大爺的嘴里蹦出的金句,連帶著他的形象一起,歷久彌新。



在馮小剛的賀歲喜劇最受歡迎的時代,男主是被葛優承包的。


他就像中國觀眾過年必見的親人,成為賀歲檔的標志。


演員是被動的工種,一直在被選擇。


被導演選擇,被市場選擇,更多是被時代選擇。


「超越葛優」。


黃渤當然接不住這個話。


面對記者挖的坑,黃渤是這樣回答的:


「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人家是創時代的電影人,我們只是繼續前行的一些晚輩,對這個不敢造次 。」



是高情商,但也挺真誠。


黃渤稱葛優是創時代時期的電影人。


是的。


中國電影九十年代的藝術探索期,和二十一世紀初的市場化探索期,他都占據過重要位置。


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會再有。


等到黃渤成名的時候,就算再遇上張藝謀,當時的張藝謀在干什麼?


大概在《三槍拍案驚奇》。



但黃渤無疑是頂尖的。


于是他遇上的是他的時代里,最頂尖、創作力正當時的一批導演,比如寧浩,管虎。


2014年回答記者時他大概堅定地相信。


雖然不會再有開天辟地時的大有可為。


但這是個滿是機會的時代,也是個能容下各種不同光芒的時代。



03


後來,我們逐漸忘記了黃渤超不超越葛優的問題。


因為關注點,逐漸從黃渤身上轉移了。


2019年,或許可以稱為「沈騰年」。


他一人兩部春節檔上映,《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


在雙男主的《瘋狂的外星人》里,黃渤演得不可謂不賣力,但這個草根的耍猴藝人,卻沒有黑皮那樣的鮮活和搞笑。


反倒是沈騰一句「毀滅吧」成為全片最強記憶點。



于是在這場兩個「喜劇之王」的合作中,有觀眾高呼——新王當立。


那個讓人熟悉的黃渤去哪了呢?


原來,他已經不「瘋狂」很多年。


不可否認,這些都能給他帶來好人緣:


高分綜藝《極限挑戰》《忘不了餐廳》。



公開場合,他是高情商代言人,好好先生。



他還是各種電影里,典型的 「中國好人」


《奪冠》,觀眾調侃彭昱暢長大就成了黃渤,憨厚可愛,但在鞏俐角色面前被壓制得完全沒有存在感。



《我和我的祖國》,他是敬業認真,無私奉獻的旗桿設計師。



《穿過寒冬擁抱你》,他是疫情期間善良勇敢的快遞員,志愿者。



但看到了沒。


當黃渤突出一個「好」字的時候,他好像就離一個真實的角色越來越遠,變成了一張裱在玻璃框里的獎狀。


黃渤依然親和,依然在努力貼近平凡。


但曾經觸動過觀眾的那種平凡中,通常帶著社會的污垢。


無論是「黑皮」還是「黃毛」。



無論是殺手還是農民。



和他後來的角色相比,一目了然。



黃渤不知道嗎?


Sir覺得黃渤可能比誰都知道。


喜劇是一種殘忍得不留情面的藝術,喜劇演員通常更敏感,也更有危機感。


所以趙本山會在春晚后因小品質量抹淚。



所以沈騰也會演到厭煩,王晶說他「想死」。



黃渤呢。


他同樣不甘于被限制。


看過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你會知道這不是一部僅限于喜劇的喜劇。



是否超越葛優,或許不必糾結。


但可以肯定,黃渤絕對想要突破黃渤。


你能看到他很多的嘗試,犯罪懸疑片《冰之下》拿到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文藝科幻片《被光抓走的人》;還有那部等了好幾年的,曹保平的《涉過憤怒的海》。


預告里黃渤的嘶吼,讓人期待許久。



但這個階段的黃渤就不太走運了。


上海電影節封帝之作《冰之下》至今沒有公映。


《涉過憤怒的海》,影迷已經等了兩三年還無消息。


奇幻大制作《封神三部曲》,也被壓了好幾年。


自從少演喜劇后,黃渤的片子不是上不了,就是很難有好劇本。


就連原本主場的喜劇,或許也不再適合黃渤了。


今天的喜劇電影市場是小品的天下,溫情雞湯的燉鍋。


從黃渤臉上帶著泥垢的黑,變成了賈玲臉上喜慶的暖黃。


不再有辛辣的諷刺、乖張的叛逆,荒誕的真實,幽默背后的殘忍。


那麼黃渤初出茅廬時的瘋狂不羈就不再有用武之地。


甚至,以馮小剛和葛優為代表的,溫和的庶民喜劇都消失了蹤影。


今天的喜劇,還會在段子里探討房價,諷刺房地產嗎?



在互聯網沒有全面興起的時候。


馮小剛的電影就是那個時候大眾的銀幕嘴替。


說得都是你關心的事,吐的都是你積郁的情。


葛大爺所幸到了功成身退的年紀。


那此時成長為中堅力量的中生代男演員們呢?


不光是黃渤。


當下的中國中生代男明星短板都非常明顯。


商業價值當然不缺,票房屢屢刷新紀錄,百億影帝,二百億影帝吹到嘴軟。


高票房常有,但能留下的作品和角色呢?


沈騰至今未能撕下開心麻花的標簽。


吳京自《戰狼2》搭上主旋律的風口,被綁定在了「xx行動」里。



和黃渤情況更相似一點的,他的老朋友徐崢。


這些年他也在尋求一些更多元的機會。


去年主演并投資的小眾文藝喜劇《愛情神話》,成為年度評分第二的國產片。



但18年時扶持新人導演文牧野《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現象級,怕是文牧野自己也無力再現了,他穩穩妥妥拍起了深圳奇跡。


當然,如今中國電影市場上最頂級的資源,仍舊是中生代男演員們的。

就像今年的春節檔,女演員的存在感可以忽略不計。


但對于這些所謂的頂級男演員來說。


上的菜很多道,其實都可以歸為一種:


催肥的碳水。


他們要麼繼續參與恢弘的商業票房大戰,在每個重要的檔期頻頻刷臉。


要麼,或許只能是暫時地沉寂和消失。


在好萊塢,頂級演員們總是在追求商業成就和藝術成就的兩條路上齊頭并進。


一旦成為跛子,就會逐漸失去價值。


可在當下的內娛,這仿佛只能是一條單行道。


因為事實證明,只有前者是安全的,能夠擁有暢通無阻的制作周期,最好的資源,最優質的檔期,而不必遭遇太多未知的風險。


但有意思的是。


在葛優和黃渤取得巨大成就的時代。


中國電影的關鍵詞偏偏是 「冒險」「不安」


馮小剛拍《甲方乙方》 ,是因為和王朔成立的好夢影視公司接連遭遇重創,最后跟領導韓三平賭了一把。


寧浩拍《瘋狂的石頭》,多虧了劉德華的投資。


而當下,或許是個冒險成本最高的時代。


連帶著黃渤的事業一起沉寂的,無疑還有他曾經代表的草根逆襲神話。


今年春晚,時隔八年,黃渤又一次登上了舞台,唱了一首《小哥》。


他穿著八年前一樣的衣服,一樣的跑步姿勢,一時讓人感到恍惚。



原來,已經八年了。


好像什麼也沒變,又好像什麼都變了。


被困在時間里的黃渤,還能突圍嗎?


今天的這個問題。


比2014年的那個更難回答啊:


因為這根本不由黃渤來回答。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