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一種動物, 胡兀鷲,也叫胡禿鷲,體長1米,體重5公斤。它的長相、性格等等都非常奇怪,還特別珍稀罕見,已經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它的「十大怪」吧!
第一怪:得名怪。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須而得。
第二怪:羽毛怪!它的羽毛與眾不同,胡兀鷲老鳥的羽毛,白色的部分會變成鐵銹色,這是因為在高海拔地區的許多巖石為富于氧化鐵的石英石,胡兀鷲常于潮濕的天氣中,在氧化鐵剝蝕的地方筑巢繁殖,所以下體的羽毛就被其污染了。
第三怪:頭頸怪!頭和頸具有銹白色的完整羽毛,眼睛周圍有一圈又黑又長的眉狀斑紋——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好像戴了一副眼鏡。
第四怪:巢也怪!它的巢位于巖洞里或懸崖的突出處,是用細枝堆成的平台,中間呈淺窩,里面襯草和毛發、毛皮、骨頭等。
第五怪:「鳥中鬣狗」! 它嗜食腐肉,所以長有鐵鉤的腳有所退化,但高而側扁的嘴反而變得格外強大,先端鉤曲成90度,象鋼鉗一樣。因為它必須依靠嘴從有些還是很大很結實的動物腐上去撕下一塊一塊的肉,甚至咬碎大塊的骨頭,來填飽自己的肚子,這種習性與非洲鬣狗很相似,所以又被稱為「鳥中鬣狗」。
第六怪:性格孤僻機警!胡兀鷲性孤獨,常單獨活動,也不與其他猛禽合群。它很機警,發現尸體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先是翱翔觀察,然后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進行窺測,確認沒有危險后,才一齊擁上聚餐,在幾十分鐘內將一具龐大的動物尸體吃得只剩下頭、胯骨和幾根大腿骨仍在草地上。
有時它們發現地面上有病殘體弱的旱獺、牛、羊等動物,也會一改常態,頸羽聳起,從高空夾帶著呼嘯的風聲直接撲向目標,就像一枚「空對地」飛彈。對于鼠、鼠兔和小鳥等小型動物,它們往往直接吞食。
第七怪:生存空間大!它主要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巖地區。在溝壑,高原和草原穿插的山脈間可見。可飛越超過8000米的最高峰。
第八怪:視力很強!在視網膜的斑帶區中央凹內的視覺細胞有150-200萬個,大大高于人類在同樣區域的20萬個視覺細胞。因此,在相同的距離內,胡兀鷲比人類看到的物體要清晰得多。
每當渡鴉發現食物而高聲鳴叫時,胡兀鷲便飛過來爭食,并將渡鴉擠到一旁,使其只能拾取一些肉屑充饑;而當渡鴉發現危險,一邊鳴叫一邊飛走時,胡兀鷲也趕快隨之逃離。
第九怪:善翱翔!胡兀鷲是飛行的能手,為了尋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達7000米以上。需要時,它們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動和初級飛羽的微微轉動,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面飛行。
第十怪:吃動物尸體!骨髓是它90%的食物來源。它主要以大型動物為食,特別喜歡新鮮腐肉和骨頭。有時也獵取水禽、受傷的雉雞、鶉類和野兔等小型動物。常在裸露的山頂或山坡上空緩慢地飛行搜尋食物。除特別饑餓時它才趕走正在吃食的猛禽爭搶食物外,一般它不和其他猛禽爭搶食物,而是等在一邊,等其他猛禽吃完后,才去撿吃剩下的殘肉、內臟和骨頭,最后打掃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