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番茄君淘到一部紀錄片,看完后甚是感動,大多數人認為,紀錄片中的他們,是中國當代最后的苦行僧。
它就是—— 《古道清涼》。
紀錄片一共13集,沒有什麼藝術手法的渲染,也沒有專業的拍攝團隊,全程沒有演練、沒有彩排,都是普通居士的跟拍,講述了 遼寧大悲寺,由 妙祥法師帶隊的行腳僧團,行腳乞食,進行修行的經歷。
目前豆瓣上,《古道清涼》評分高達 9.4,這一行僧團的真實修行,讓大多數眾認識到了真正的佛教,也認識到了中國最為清澈最為純粹的一群和尚。
大悲寺,位于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的窮山僻壤中,這里僧人眾多,每年過了八月十五,僧眾們便會在大師傅的帶領下,進行行腳修行。
他們按照既定的路線,行程很遠,自1995年以來,大悲寺行腳僧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而他們,幾乎用雙腳,丈量著中國的土地,塑造著當代僧人的形象,同時進行著個人的修行。
最早的時候,行腳僧們每年行腳兩個月,能走3000里路,到如今,平均每年也要進行超過600里的行腳修行。
番茄君對這群行腳僧,只是單純的敬佩,也通過這部紀錄片,希望和大家一起了解大悲寺的行腳僧,了解他們行腳乞食的規則,以及他們這樣做的最終意義。
為什麼說,大悲寺行腳僧,是中國最后的「苦行僧」?
因為他們在行腳的過程中,有著嚴格的紀律,秉承嚴格的戒律,越界之事一件也不做,沿途感動了無數人家。
先說乞食。
行腳僧人們也是人,沿途需要吃飯喝水,他們不能自行生火做飯,所以也就沒有自帶食物的必要,只能通過沿途乞食的方式填飽肚子。
行腳僧乞食并非乞討,乞食是僧人規定的謀生手段,最早的僧人乞食有兩個意義:
一是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必為了謀求生計而浪費寶貴的修行時間;二是為了給眾生種下福報,僧人主動上門,居士就不用遠涉寺廟去布施了,得到食物的僧人也會給居士送上誠摯的祝福,并宣揚佛法。
大悲寺的苦行僧們,對于乞食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乞食只能從早上九點開始,中午之前必須食用完畢。從九點后開始,是為了避免太早開始心起貪念,而太晚則容易錯過午齋的時間。過午不食,一日只吃一頓飯,則是苦行僧必須遵守的修行戒律。
一旦過了中午,僧眾們就不能再吃飯,不能喝飲料茶水,也不能再接受供養的食物,只能接受白水,倘若在中午之前乞不到食物,一眾僧團就只能餓肚子。
乞食的時候, 比丘(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身穿主衣在前, 沙彌(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搭配縵衣在后。
到了人家,如果院門開著,他們便可以直接進去,緩步走入院內,在與主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說明來意。
主人布施后,他們會送上一句「吉祥如意」或其他吉祥話;如果大門沒開,他們需要按照既定的規則敲門,先三下,后五下,最后七下;如果始終無人應答,可以搖動手中的錫杖,吟誦佛號并說明來意;如果院中無人,則需要盡快離去。
所有的僧人,每人可以乞三缽食物,每人可乞食七戶人家,如果七家都拒絕布施,那這一天就只能喝水。
當然,有的人家沒有人,是不計算在七家之內的,家門上鎖,無人應答的也不算在七家人之內。
乞食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求得食物,也是為了廣種福報,更是為了磨煉僧人的心境和修為。
對于乞食的人,僧人不看貧窮富貴,不看衛生條件,更不區分貧富,只是按照順序依次乞食。
對具體的食物,僧人們并沒有要求,只是食物中不能帶有葷腥,這葷腥中包含雞蛋和牛奶,甚至韭菜,因為韭菜是五葷之一,如果遇到有葷腥的食物,僧人們會提醒主人更換。
乞食的時候,僧人們不可主導分配,食物全憑布施者放入僧眾的缽內,但僧人可以引導分配,如果布施者不愿分配,那也不能強求。
大悲寺的行腳僧嚴格持金錢戒,他們對金錢沒有任何貪念,并不沾金錢,也不接受任何金錢的供養。
在乞食的過程中,有不少人會拿出金錢供養,都會被一一拒絕,無論金錢是多是少,無論供養人是貧是富,僧人們都會一視同仁。
在行腳途中,也會有人拿著食物上前供養,這種情況,只有布施者將食物放在地上,僧人才會去拿過來,不可直接接觸。
如若遇到供養生米生面的,僧人也不可接受,因為他們不能生火做飯,也為了避免起貪念,將這些食物賣掉。
倘若遇到女眾布施,僧人們不能與女眾有任何接觸,就連衣角都不行,布施過程中,僧人不能看女眾的手或者臉,只能看食物,在狹窄處遇到女眾,也需要避讓,避免任何形式的接觸。
在這種嚴苛的乞食環境下,行腳僧們行走成百上千里路,已經是對自身最好的修行了。
一路上,僧眾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供養者,都被鏡頭一一記錄下來。
有的女主人,用塑料袋拎出來一帶米飯,一份一份分開布施給前來乞食的三位僧人,之后想要供養金錢,但被僧眾拒絕了。
有的男主人,很不理解這些苦行僧的行為,但他依舊將自己所有的午飯,全部布施給了前來乞食的僧人。
有一位89歲的老奶奶,看到前來的僧眾,顫巍巍走進屋子,拿來幾個饅頭平均分配給了僧人們。
看到僧人們接過食物,聽到他們的吉祥話,老奶奶很是高興,滿面紅光,在她看來,有僧人前來乞食,是緣分也是福報。
有一個殘障的大叔,站在門口對這一眾僧人十分好奇,看他們只乞食而不要金錢之后,確信他們就是真正的和尚,于是自愿將僧眾們領到自己家,拿來一些饅頭布施給他們。
但也有不少人,會直接將僧人罵走,即便遭受辱罵,僧人們也視其為考驗,滅除慢心。
大悲寺行腳僧,因為常年行腳,十分出名。
一路上,有不少信眾,追著僧人們供養物品金錢。
有一位大姐拿著兩張百元大鈔,說什麼都要供養給僧人們。僧人們不拿金錢,大姐便滿面流淚,她認為這是難得的種下福報的機會。
好說歹說,僧人們還是沒收,反而送給她關于大悲寺介紹的光碟和念珠。
也有十分富有的老闆,拿著大量的金錢前來供養,但是僧人們也都沒有收下金錢。
真正的供養,原來與金錢無關。
大悲寺的苦行僧們,在用自己的行為,踐行著最純粹的信仰,保留著關于和尚這個稱謂一片干凈的自留地。
除了乞食,行腳中的行,本身也是修行。
僧眾們行腳,一般不會配備什麼特殊的「裝備」,都是用一個大包背上必備的行李,穿著普通的鞋子。
因為走得太遠,鞋子常被磨破,腳上經常磨出水泡,但僧人們將這也看做一種修行的方法,當做對自己意志的鍛煉。
他們將自然界的所有風雨,全部當做對自己的鍛煉,當做一種修行,刮風下雨,都擋不住僧眾們前行的腳步。
有時候下雨,地上有積水,但他們不會因為積水而改變步速和步頻,依舊會按照原來的行腳方式,走完該走的路。
因為他們每半個月要誦誡,在誦誡的時候,他們不能選擇距離居民區或者公路太近的地方,因為誦誡的內容,未受誡的人是不能聽到的。
所以,誦誡常常在玉米地或者秸稈地中央進行,通過四周植物的圍擋以及風聲的屏蔽,避免誦誡被外人聽到。
行腳很遠,往往會走到鬧市區,在鬧市區,行腳僧們也不能分散注意力,四周居民的眼神,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修行。
雖然在市區城鎮,有不少信眾邀請他們晚上去自己家中居住,或者去自己的空辦公室過夜,但僧眾們都會拒絕,只能住樹下或橋洞,因為行腳僧是不能去非自然的地方居住的。
就是因為遵守嚴格的戒律,大悲寺行腳僧也成了信眾們追捧的對象,經行鬧市區的時候,有人不遠千里開車前來,就是為了見見師父,為了供養布施,為自己種下福報。
或許有很多人跟片中那位大叔,有一樣的疑問: 他們不要錢,大老遠出來,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了修行,為了普及佛法,為了自律,也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大悲寺的修頭陀行只是其中之一,日中一食、不捉金錢、托缽行腳,這屬于苦修一脈。
無論是苦行托缽還是禪林駐錫,都是修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
對我們來說,現在一些報道中的「酒肉和尚」不少,騙子也很多,「苦行僧」也有假和尚,所以我們要擦亮眼睛,明辨真偽。
真正的佛教,是大悲寺僧眾們所堅守的,守戒離欲,明心正信。
真正的僧人,只會用腳丈量路的長度,用心包容無限的人性,用自己的修行,為普通人種下福報,以結善緣。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