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一直被低估的6部越獄電影,你可能一部都沒看過

黄朔 2023/03/15

1、《逃獄三王》

將荷馬史詩的故事放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南部,主人公的自我救贖、人生的變化莫測、民眾的無知愚昧架構了一個滿滿荒誕味道的黑色喜劇。有很多很多隱喻,我應該是沒完全看懂,但是我明白導演想諷刺的東西很多,編排夢自圓其說,音樂成了大眾良藥,還有時代無法停止的巨輪。

2、《逃出亞卡拉》

據說是越獄片的鼻祖,情節也都是出自真實事件。整體觀感有點像紀錄片,但又不失懸疑驚悚的架構和渲染。巡查員摸到真頭的那段剪輯被無數次效仿,典中典!蓄意把兩個不同時間段發生的橋段剪輯在一起,產生一種即將敗露的緊張感,絕妙的設計!

3、《死囚越獄》

第一部布列松。忠實于事實,聚焦于主角,大量著墨于準備過程,前八十分鐘的基調都是悶——但也因此比Le Trou真實許多。最末二十分鐘的越獄則十分驚心動魄。對配樂的使用很節制,是一優點。欣賞舊片時時常會注意到的是,許多當時會有的情節到了當代由于社會監視和控制手段的發展已變得不再可能。另外,男主長得tm像本懷特和厄齊爾的結合體。

4、《逃亡列車》

就如同整個時代的潛意識,火車是不受掌控的物象。但是它并非象征不可預測的現代,它象征生命,象征著不能與灰色的規訓同化的生命,即使拒絕同化的代價是死亡。在列車之中,囚徒的生命是火紅的,就如在列車上工作的少女。奔向死亡的旅程,其實是揭開異化的旅程:男人從「禽獸」的身份向人的生命奔去,和象征著非人規訓的監獄長同歸于盡。

5、《逃離索比堡》

沒有過多的技巧和人物情感線,完全以劇情敘事為主。沒有刻意煽情,甚至表達死亡都有些隱晦,焚尸爐的黑煙,被火車前赴后繼送來殺死的旅客,吊死的和被隨意毆打的勞工,前2個小時的情緒積壓,最后撕扯鐵絲網的時候都快看哭了,《鬼子來了》里圍火跳舞那段和這里的劇情有所相似,但這部更好的展現了納粹「目光」(凝視)里的特權和對人性的漠視。與2010新版敘事對比,新版更加突出虐囚場面和情感戲,試圖使這個傳奇更加煽情,讓猶太人的苦難成為不可辯駁的回憶,但真的有些弄巧成拙。也側面反映了同一個事件是如何在不同時代受立場影響而改編的。

6、《斯坦福監獄實驗》

基本上完整的展示了一遍歷史上的實驗過程,包括實驗者津巴多教授也是實名,并且著重交代了他們也成了實驗一部分的內容。這個被中斷的實驗說明人性善惡的邊界不那麼清晰,不同環境下會激發出不同的擺動傾向。組織的力量,標簽的去個性化,角色的規范,權利濫用,表達邊界的重要性,是能看到要思考的問題。

一直被低估的6部越獄電影,你可能一部都沒看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