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子彈飛》
十多年后重新看,就是五味雜陳了。群眾的力量很大,但又是混沌的,誰能用好誰就能贏,但可能誰也沒法永遠用好。張牧之要的是沒有黃四郎,可太多人想當黃四郎了,他們的憤怒只是因為自己不是黃四郎。只要還有人想當黃四郎,就沒有真正的勝利。爭來斗去,最后也只不過是人一波一波地換,但又什麼也沒變。這其實是一部很直白的片子,只不過在時代的印襯下被賦予了很多隱喻。
2、《鬼子來了》
看過抗日題材最特別的視角。關于日本子的兇狠惡毒、恩將仇報,關于️國莊稼人的愚善魯鈍都刻畫的入木三分。以及「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那里,我真的笑飛了。方言用的恰如其分,讓觀眾一下子就能帶入,回想過年看的某部,上海話普通話亂飛,真尷尬,有人用方言講好一個故事,有人用方言裝深沉。
3、《邪不壓正》
我覺得這部比《一步之遙》好看,就是觀賞性更強一些,故事線更明顯,對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友好了一些。很多隱喻也沒有那麼隱晦,而且整體節奏把握得挺好,比如最開始倆人一起說那誰寫日記下賤,后面老藍開車帶布魯斯李,再后面那倆人互扔炸彈等等。不過一開始,彭于晏和美國人那一會兒京片兒一會兒英語的對話尬到我了,開了1.25倍速。
4、《陽光燦爛的日子》
比小說好看。 加上些歷史年代的痕跡,即便是yy也讓人覺得更醇厚了些。 看完出去宿舍上廁所,樓道盡頭的窗戶里看見恣意燦爛的陽光。 他們無所事事空等著大好前程,我們卷生卷死枯等著瑣碎生活,陽光都是一樣的,也都燦爛得有些殘忍。
5、《太陽照常升起》
確實看不太懂,但緣分到了應該就懂了,就像《讓子彈飛》第一遍也暈乎乎。 雖然是個瘋子媽,但她有旺盛的生命力。區間車上被沉沉的思鄉情壓抑著,爬樹、吶喊、狂奔讓我好像也跟著釋放了一些。 配樂真的很頂! 兒子原來是房祖名演的,看不出來。
6、《一步之遙》
很在意的人喜歡姜文,姜文是比較排斥的導演,因為排斥,看他的作品會睡覺,看電影的訴求是希望進入到魔幻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帶任何的語言情感指導,這個世界只負責展示,判斷讓我自己來做,感想自己總結,看姜文的作品,心生疲倦,濃厚的爹味,強烈的自戀傾向,就像一股狐臭,產生不舒適感。有人愛你的張揚跋扈,有人愛你的陶醉瘋狂,作為觀眾不想在進入你的世界中,被裹挾成為你表達的一切承載體。看這部電影是不舒適的,電影是好看的。
姜文這6部電影值得細品,你覺得哪部才是巔峰之作?